浙江閭山教的科儀原來均為武場,旨在攝妖捉鬼,演法時右手握龍角,左手執鈴刀,伴以擲珓杯、搖鈴、摔鞭、步罡、捏訣等動作。其服飾,頭上裹紅綢頭巾,身穿藏青對襟上衣,腰圍紅色師裙,紮紅色綁腿,穿戴與臺灣紅頭法師相近。近年由於吸收正一道的科儀及其表演形式,因而亦出現了文場,旨在超度靈魂或延年益壽,其表演以誦經、拜懺為主,穿戴與正一道相同。其武場科儀除上述提及外,尚有祈晴、祈雨、翻巖破洞、翻九樓、驅五雷除邪、翻三界、召開兵、過火焰山、做五龍閃、大羅山、小羅山、大九州、小九州等等。科儀方面,最常見是:打、跳童、拔傷、召引、十二踏罡、煉丹、做功德、傳師學師、做喪、度關、皇君落場等。 


流傳於麗水地區龍泉縣八都一帶佘族村落,旨在捉鬼驅邪治病,多在病人家裡進行。全科儀僅由師公一人演法,扮演閭山法師(村民稱其為先生)捉鬼搶魂。伴奏五人,其中兩人打銅鑼,兩人打扁鼓,一人打小鈸。儀式依次為:撒五雷子、打頭、點五方燈、煉皮、會洞、行署施法、造廟下鞭、送魂衣、造九州仙、放油火。

跳童
既跳神的意思,流行於麗水地區松陽縣古市一帶村落。於清末從福建傳入,已有一百多年歷史。旨在為病人驅魔除病。一般均在病人家中舉行,堂屋正中放置供桌一張,桌上除擺供品外,尚放置淨水碗一隻,米斗一個,鈴刀、馬鞭插在米鬥內,另外將毛草紙折成文牌立放在鈴刀與馬鞭之間。僅由一位師公演法,儀式包括開壇、淨壇、請神、跳神、封厄等,重點則是飾演閭山法師建造東、南、西、北、中五方神樓,捉鬼滅魔,載歌載舞、音樂多用“普界調”。


拔傷
流傳於麗水地區景寧、雲和等縣的佘族村落。是佘民為死於天傷、地傷、水傷、火傷、刀傷、吊傷、跌傷等所謂三十六道傷門者所做的超度儀式。一般在死者墓葬後舉行,少數也有在死後即舉行的。畬民認為衹有經過拔傷,使死者在陰間不再重遭各種傷門所害,其子孫後代才會太平無事。


儀式包括朝魂、過三十六道傷門、破三十六道傷門等,需一晝夜演畢。主要由一位高功飾演閭山法師大破三十六道傷門。道場設在露天的平地上,傷門設在中間,所謂三十六道傷門,即用小竹子做成象徵“傷門”的三十六道竹圈。傷門前豎立一根連根挖起的毛竹,毛竹上掛著一隻雞籠,籠內放著一隻公雞。還在適當的地方放置米篩、鏡子、尺、剪刀及牛軛等,以示祭度避邪。牛軛中穿著一根稻草繩,繩上吊著三十六個銅錢,一直穿過三十六道傷門。傷門的後面放著盛滿水的木盆,盆中放著一對石磨,草繩穿過石磨中的洞孔,使之頭尾兩端相接。眾孝男孝女鑽過三十六道傷門之後,師公便宣召閭山法師破三十六傷門。每破一道傷門,首先要念一段破門咒語,然後吹一聲龍角,接著揮舞鈴刀向傷門一擊,場上便有兩人將這一道傷門(竹圈)用刀砍斷並扔在火堆裡焚化。死者的女兒或媳婦跪在傷門的後面,邊唱哀歌邊拉草繩,法師每破一道傷門,她們就從草繩上摘下一個銅錢,直至破完三十六道傷門為止。

召引
做聖召引,又名引魂。流傳於麗水地區。是喪葬前舉行的一項祭祀活動,旨在為不使亡故者的靈魂在外四處飄遊,成為遊魂,故請閭山九郎祖師把死者的亡魂召引回來,使之安居香爐,一年四季八節享受後人供奉祭奠。儀式一般在喪家堂屋舉行,正中擺一張四方桌,上放各類供品,法師在桌旁時而舞鈴刀,時而吹龍角,時而捏手訣,演法請祖師、收師、添香、藏魂、奏章等科儀。此法事原為師公所為,後因動作、道具均較簡單,個別普通老百姓也學會做,他們自稱為閭山子弟,也常常被喪家雇請。他們往往省略了樂器伴奏,純粹為自念、自唱、自做,道具也衹用鈴刀及銅鈴,不用龍角,穿一般便服。

做喪
又名做功德,流傳於金華武義縣柳城大源鄉一帶佘族村落。大約於明末清初隨移民傳自福建莆田縣。旨在請閭山法師為死者破地獄度亡魂。儀式包括:請大小冥王、迎香火祖師、通府、接佛、請靈、行孝、召兵召將、破地獄等。召兵召將破地獄時,閭山法師一手持龍角,一手舉神刀破陣,並唱道:“上宮三清登寶座,閭山法主請出壇,請出壇前扶弟子,引接五營兵馬到壇前。又道:閭山九郎派兵馬,派兵點馬降來臨。道場自始至終走蓮花步,據說這是因為 陳十四 夫人教教主陳靖姑是女性之故,走蓮花步是對 陳十四 夫人信奉虔誠的象徵,蓮花步又稱娘娘步,走時兩腳始終在一直線上,兩腳的腳尖、腳跟前後相接,每只腳著地的順序是先腳掌,後腳跟,身子可上下微微顫動,動作要保持平衡、對稱。可見,所謂蓮花步即罡步。

度關
全稱為《三元禳災解厄度關召魂保安道場》,為兒童除煞過關的科儀。據說,兒童自誕生之日起即要遇到種種關隘,每關均有神煞把守,計有田柱關、四季關、千日關、百日關、閻王關、五鬼關等三十六關,不破煞度關,難以生存。一般需請五個師公做一整天法事,共十九場科儀,上午六場,依次為發鼓、發符、召兵、請神、太歲醮、灶君醮;下午九場,依次為解連醮、天醫醮、謝外客、保童燈、三落軍、收魂、造船;晚上六場,依次為:造錢、分錢、度關打關、妝掃送船、賞軍、送神。全堂法事不補管弦,惟有鑼鼓伴奏。

皇君落場
為閭山教與正一道合作啟建的九日八夜《三元大齋九皇大醮》大法事中的一場科儀。意謂奉請皇君 陳十四 夫人降臨道場斬妖驅邪,以保地方平安。 陳十四 夫人因救民護國有功,被唐德宗加封為太陰聖母娘娘,民間則稱其為皇君娘娘。儀式包括:淨筵、結界、拜三山三洞三祖六路、挑燈、拜印、開三洞、發十願、召將、閱兵、過百花橋等。最後歌頌 陳十四 夫人的功德曰:

巍巍道法本閭山,九轉丹成得意還。
到處救民邪氣斂,忠心護國帝恩頒。
澤重臨水無窮碧,跡顯古田尚欲班。
但願人人虔供奉,何愁解度歎維艱。 
元君學法在閭山,法顯無邊濟世間。
玉質金容猶燦燦,威靈赫耀保平安。 
元君法顯宋朝封,鬼怪邪魔盡滅蹤。
護國佑民功赫赫,抱男送女德重重。
護國佑民封大陰,澤同臨水一般深。
祈求男女皆如意,更有靈光照古今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林孟毅 的頭像
    林孟毅

    玄武道門 道教研究中心

    林孟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